林唯芳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1969▕ 中技社獎學金▕ 台北工專化學工程科
少時因為家庭窮困,為早日獨立協助家庭賺錢、改善生活,依父母之意思,放棄就讀北一女中及大學的心願,改就讀台北工專五年制化工科。在四年級的時候(相當於一般大學的一年級),我因課業優異,獲得中技社的高額獎學金,四千元,是我父親任職公務員一個月薪水的四倍,可以繳二學期的學費,好不榮耀!也大大地貼補家用,父母親好開心,沒想到書讀得好,還可以賺錢!
這激勵了我認真讀書,最後在台北工專以全班第二名畢業,順利申請獎學金到美國深造,專精於高分子科技及電腦應用,並於西屋公司研發中心服務。1996年回國任教於台灣大學,開發用於能源和醫學上的新型高分子材料,金錢上雖沒有很多收獲,但對於拓展知識而言,結果非常豐碩且有成就感。中技社獎學金已有一甲子的歷史,它對我專業上的鼓勵,永誌不渝。
陳山榮
桃園市立南崁國中 輔導室/教務處/圖書館主任(已退休)
1969▕ 中技社獎學金▕ 台北工專紡織工程科
獲獎當下,除了欣喜和雀躍之外,更讓我感覺多了肯定及踏實感,覺得耕耘與收穫之間有必然連結。它激勵我更踏實地走向未來,也因此有了更具體的規劃,進而繪製出自己生命的藍圖:「前瞻、創新、卓越」,勉勵自己需具備「前瞻望遠的眼光、創新求變的思維、卓越超群的集體成就」。學校畢業後服役歸來,進入職場經過幾番折騰,想著要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使生命更具有意義,應該要走進教育的行列,把自己的眼光、思維、理想傳遞給下一代學子,使其更加發揚光大。於是我轉換職場,進入學校服務,為了擴大影響力,也兼負行政工作。
在教育工作中,我深深覺得升學與考試,扼殺了學子太多的自由思考與創意,於是我提出「廣開大學之門」,使學子的升學之路易進難出,功課的壓力不是擠壓在升學考之前,而是在進入更上一層學府之後,需付出長期的努力,否則將容易被淘汰。除了「廣開大學之門」之外,我還另提出「適性編班」──以性向及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實施「分組教學」培育更多領導人才,以「好奇心、成就感」激勵學生自我學習,並開發學生的「藍海思維」使其翱翔於廣闊天空,同時推動廣泛閱讀與共伴學習的讀書會,提供更多舞台與機會,使學生容易從成就中萌發信心。這些思維與規劃就在意外獲得獎學金的時候產生,影響我泰半的人生。
陳春福
春福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
1968▕ 中技社獎學金▕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
五十多年前的這份獎學金,讓我心無旁鶩地在課業上時時鞭策自己,專注向學直至畢業。畢業當年即通過高等考試,受訓結業後被分發至政府機構服務,讓原本擔心學費無著落的我能毫無牽掛地完成人生最重要的學習。感恩之念永銘我心,我也抱持此初心隨時善待他人、服務社會。此種無形的感召尤勝獎金之助。
吳永富
台灣電力公司核能安全處 副處長
1968▕ 中技社獎學金▕ 中原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這筆獎金2,000元在當時算是不少,家境平凡的我相當高興。我用這筆獎金買了一本具有八萬組單字的英漢辭典(梁實秋教授主編)和一台嚮往已久的日本原裝國際牌隨身攜帶型電晶體收音機,剩餘的用來買文具。我讀大學那年代,理工科系教科書大多採用英文原文書,因此大本的英漢辭典(單字要很多)是讀書的必備工具之一,當時電視還是稀有物,有擺放電視供學生觀看的場所極少,大多只在學校活動中心及周邊店家門口才有,個人娛樂端賴收音機為伴。現在回想起來,我在大學求學過程裡,書能讀得好,生活過得愉快,這份獎學金應是重要因素之一。
郭充五
中山科學院系統發展中心雄風計畫室 簡聘技正(已退休)
1968▕ 中技社獎學金▕ 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工程系
民國57年,在生活甚為困厄當下,獲領獎學金,甚感欣慰。人生在困難中,仍需力爭上游,要瞭解健康、自我照顧,年過60歲,每日應慢跑一公里。語言學習甚重要,日文需學,音樂與藝術素質也要精進。
民國63年,成大機械所畢。
民國69至71年,日本東京大學宇宙科學研究所進修。
民國66年起,在中山科學研究所工作,民國103年退休。
民國107年,完成南三段9天縱走,負重16公斤,每日在三千公尺高山上行走十小時以上,是成功大學最年長的百嶽OB(Old Bone)。
民國108年,己完成登上臺灣百嶽97座,年底將完成登百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