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瑋

曾幾何時,阿里山和日月潭,還有那首膾炙 人口的《高山青》成為我對臺灣的最初印象,後 來慢慢喜歡上流行音樂,聽得最多的就是臺灣歌 手,羅大佑、小虎隊、張惠妹、周杰倫,他們承 載了多少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後來接觸臺灣的 電視節目,對臺灣的自然風光,人文關懷和地道 美食心嚮往之,期盼有一天能夠領略寶島的風土人情,親身感受臺灣社會中濃濃的人情味。 今年夏天,終於能夠近距離觸摸臺灣,感受 臺灣,品味臺灣獨特的味道。只有短短的七天, 雖然中途很不給力的遇上颱風“潭美”,但這一 路的行程充滿驚喜,充滿歡樂,也充滿感動,臺 灣這片沃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活動中安排參觀三所高校各具特色,其中給 我印象最深的是臺北科技大學將生態環境的理念 引入到校園建設中,通過科學的設計,採用可迴 圈利用的環保材料,將整個校園精心打造成了一 個美麗的生態花園。儘管臺北的天氣很悶熱,但 置身校園中卻感到涼風習習,亞熱帶植物錯落有 致分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生態河道中水生生物 自由生長,給人一種置身山水的愜意享受。 中正大學的校園建築特色鮮明,由於處於 地震帶上,因此所有的建築物都很結實牢固,不 僅如此,建築物的樣式奇特,給人以充分想像的 空間,難怪很多臺灣偶像劇會選擇中正大學作為 拍攝地。參觀的企業不僅有傳統的機械、化工類 企業,還有環保、製藥和資訊網路等新興產業 的代表,感受企業的發展歷程,瞭解了企業的未 來發展方向,體驗了企業的文化氛圍。其中台達 電子的環保建築設計讓我深感環保在臺灣,不僅 是一種理念和口號,已經變成從政府到企業再到 個人的一種自覺行為,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將環 保的設計和產品應用於企業的日常運作或作為企 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參觀訪問,感覺到兩岸 在未來新興產業的升級發展可以互相學習,互相 借鑒,兩岸的科技和經濟合作必有巨大的發展空 間。 臺北故宮陳列著中國從上古時期一直到清 朝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背後 都留下一段故事,或波瀾壯闊,盪氣迴腸,或淒 婉哀怨,唏噓惆悵,反映跌宕起伏,蜿蜒曲折的 中國歷史,承載輝煌燦爛,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除了故宮的無價之寶,中華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發展演化帶上更多的本土色彩。隨處可見的 廟宇,都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神明的敬畏 和祈求神靈保佑平安的美好祝願。臺灣廟宇文化 不僅為民眾提供精神寄託,更難能可貴的是弘揚 中華傳統美德,勸導人們棄惡揚善,把教育感化 民眾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在 高雄佛光寺,感受到佛教普渡芸芸眾生的偉大情 懷,以及以星雲法師為代表的臺灣佛教界為教育 民眾,服務社會所做的一切努力,令人敬佩。 臺灣夜市文化和地道美食不少,由於天公不 作美,此行並沒有深入體驗臺灣夜市文化,留下 不小的遺憾。臺灣的街道並不寬,特別在臺北商 圈,寸土寸金,街道兩邊的建築上佈滿了大小看 板,錯落有致,五顏六色,讓人眼花繚亂。夜市 各種小吃種類繁多,口味各異,店面規模不大, 顧客摩肩接踵,整條街道佈滿濃濃的市井味道, 或許這才是臺灣最吸引人的地方。提到美食,蚵 仔煎,擔仔麵,周氏蝦卷,炸雞排,珍珠奶茶, 木瓜牛奶,種類繁多,味道純正,讓人回味無窮。 來臺灣被臺灣人的禮貌客氣,熱情好客所感 染。陪我們參訪的臺灣同學全程不辭辛苦,帶領 我們參觀訪問、解答疑惑,提供幫助。相處的短 短七天,真切感受臺灣同學的真誠和熱心,我們 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加深彼此間的認識和瞭 解,建立深厚的友誼,甚至在離開的時候都有些 依依不捨。臺灣的服務人員都具有很高的職業素 養,溫文爾雅,面帶微笑,講話輕聲細語又很有 耐心,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在臺灣的幾天 時間裡,不自覺地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想 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讓人更加遵守社會的規 則,自覺地維護社會的公德。 短暫的行程總是讓人感到意猶未盡,戀戀不 捨,小小的篇幅無法盡情表述臺灣的點點滴滴。 我不會忘記在陽明山和101 大樓上眺望臺北夜景 的晚上,也不會忘記在誠品書店靜下心來徜徉文 字構建的美好世界,更不會忘記坐在隨處可見的 便利商店中大快朵頤的經歷。那是一種久違的感覺,仿佛回到小時候,在那充滿愛的味道的地方, 肆意地揮霍著我的青春。這就是臺灣最最吸引我 的地方! 再見了,臺灣,相信離開並不是旅程的終 點,相反它更激勵我有機會再一次踏上臺灣,去 細細品味臺灣值得人珍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