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員心得

劉展嘉 (臺灣大學環工碩畢 )

此次活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為老君廟油田,參訪過後了解臺灣的中油前輩是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開啟我國石油工業發展,也將他們畢生所學奉獻給國家。來到臺灣,中油公司秉持該精神,不斷發展、努力,才達到今天甜美的果實,煉油技術在世界上數一數二。我覺得較可惜的是近年來因外在種種因素,限制我國石油產業的發展,這可能造成我國經過數十年來努力的成果付之一炬,這是我認為非常可惜的。或許我國可借鏡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專區,在環境保護及石化產發展中取得平衡點,創造雙贏的局面。 文化歷史參訪行程中,在歷史課本上所學的一切,可在幾天內盡收眼底,令我十分感動。除歷史外,也參訪自然景觀,敦煌近郊的鳴沙山月牙泉,是我第一次造訪沙漠,也第一次騎乘沙漠之舟-駱駝,雅丹地質公園,看見大自然的風蝕作用造就出來的美景,令人驚嘆。大陸的再生能源發展相當快速且驚人,因大西部的光照、風力都相當穩定且充足,加上面積廣大、人煙罕至,一整片的太陽能發電機組及風機,是臺灣遙不可及的夢想,這是大陸的潛力,也是未來臺灣學子發展的機會。 這次的交流活動讓我學到及見識到許多,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多與對岸學子交流,共創兩岸學子共同的美好未來。

楊晴瑜 (清華大學材料博二 )

這趟11 天的陝甘絲路之旅,如夢似真,住慣平地,在開往老君廟油田的路上,望著兩旁的荒漠才明白余秋雨筆下「擁擠也是一種奢侈」的感悟。中國之大,從臺灣到敦煌,3 個小時的飛機加23 小時的火車才抵達。臺灣從北南自強號列車也不過7 個小時,海峽兩岸學子心目中的「地理比例尺」差距不斷在對話中出現。「你老家離念書的地方很遠嗎?」「喔,還好,坐火車『18 個小時』就到了。」 老君廟油田是中國近代第一口以現代技術開鑿的油井,也是臺灣中油公司的源頭。潘文炎董事長帶我們看油井旁的窯洞,是老石油人在開鑿油井時的居住所。如此刻苦環境中培養的實幹精神,也就是令潘董事長念念不忘的「老君廟精神」,使後輩的我們感佩。在往敦煌的路上,經過千萬千瓦敦煌光電園區,那一望無際的矽晶太陽能模組板,預計在2015 年可達到2000MW,而2020年要達到5000MW,非常aggressive。敦煌附近的戈壁灘,是由小砂礫組成,因此風吹不起來,不會有被沙子覆蓋導致效率下降的困擾。然而,在其他沙漠地區這仍是一大隱憂,相信在矽晶太陽能板仍為主流的世 代,雙面吸光的技術與表面抗沾自潔且透光的材料,是急需投入研究的。很開心這趟旅程多了16 位臺灣的朋友以及9 位的大陸同學;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黃盈笛 (臺灣大學電信碩畢 )

猶記當初在申請本次中技社主辦之交流活動時,一面準備書面徵選資料,一面祈禱自己能夠幸運入選。少有出國經驗的我,對於這場交流活動最大的期待,便是能親身體驗中國歷史文化洗禮,結識臺灣與大陸在各研究領域的傑出學子及感受大陸大規模企業的經營模式與技術發展。行程中不論是大學的交流、企業與學術單位的參訪或當地特色文物的參觀,都令我大開眼界。當踏入不同於臺灣風土民情的大陸土地,當書本上學到的歷史地理場景一幕幕映入眼簾,當見識到大陸企業的蓬勃發展,當與大陸的青年學子相互交流鼓勵,內心真的澎湃與激動!其中,與大陸青年學子在生活上及學術上的交流帶給我許多領悟。 臺灣開放許多的升學管道與機會給莘莘學子,但大陸學生在升學時往往會面臨極大競爭,高等教育的進入門檻更是高。由於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在成長背景上的差異,在這趟旅程中,彼此之間談學業、談生活、談喜好、談理想,在相互了解之餘,也更深刻體會到「相互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最後,感謝在這11 天中同行的臺灣同學及大陸同學!友情,是我參與這趟交流活動的收穫中最美麗的禮物。不論在哪裡,最美的風景總是人與人間的溫暖;因為有這群朋友的陪伴,讓這趟旅程對我來說,更加有意義、更加難以忘懷!

張峻瑜 (臺灣大學材料博一 )

我們參訪甘肅蘭州大學、陝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及陝西師範大學,這3 所學校都是大陸的981、211 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其實驗室井然有序的規劃及設備的完善皆不 在話下。大陸人口眾多,想要擠進國家重點大學其競爭相較於臺灣而言高出許多,而他們碩士普遍需要讀3 年,因此對於專業領域可有更多的學習時間。相對而言,臺灣人口少,且目前大學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因此滿街都是大學、碩博士生,造成一些學生對於專業知識的認識,似乎小於對應的文憑的價值。改善學歷的泡沫化或將一些學校轉型成技職體系以培養學生一技之長,這是臺灣政府在教育制度上能夠改善的地方。 BYD 汽車令我印象深刻,這間公司原生產手機電池,2003 年跨足汽車產業,開發一系列純電和雙模電動車。此車只需使用一般家庭用電即可充電,不僅省去尋找充電站的時間,也減少燃燒汽油造成的廢氣排放。其中F3DM 雙模電動車更是全球第一款大量生產的插電式混和動力汽車,足見大陸企業自創品牌的決心。 中國文化歷史之悠久,風景之優美,絕對是無與倫比的,但更令我刻骨銘心的是臺灣和大陸同學間的友誼。從一開始的陌生到在甘肅的歡送晚宴,甚至到最後一天西安機場依依不捨的道別,這些感動,都為此趟旅程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黃盈庭 (臺科大電子碩畢 )

在陝西、甘肅,嘗試好多人生的「第一次」。在玉門油田參訪時,李玉軍老師說廁所是「五星級」,心裡想著油田產油收入應該很高,自然會把環境裝潢的很舒適,撥開門簾後有點被嚇到,廁所是由兩塊踏板中間一個坑所組成,但因為尿急還是硬著頭皮,這是我「第一次」上沒有門的廁所。後來才了解,李老師所說的是「無星級」而不是五星級。睡臥鋪也是特別的體驗,沒有地方洗澡洗頭,但幸運的是我們睡在軟臥,只是偶爾會被晃動的列車吵醒,感覺滿像地震。 沙與水不相容,但鳴沙山與月牙泉卻能相伴千年,這邊的景觀讓人歎為觀止,而 第一次騎駱駝也是在此。當時我的駱駝遲遲不肯屈膝放我下來,雖然心裡很緊張,但仍耐心等待,但工作人員可就沒這點耐心,他們對待駱駝又是踢又是扁,我心裡實在很不捨,駱駝也是有感情的動物,對牠們拳打腳踢也會疼痛的,因此期許自己,要以更廣的心去面對人以外的其他事物。 歡樂時光總是過的特別快,但我們知道,旅程的句點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大陸發生的點點滴滴,回到臺灣後將以另一種形式繼續走下去。雖然無法像那11 天一樣隨時在一起,但相信有了這段共同的歡樂時光,即使身處臺灣,隨時一張Facebook 的照片,或者一則Wechat 上的信息,都會想起當初的感動。

張鈺淇 (中興大學材料碩畢 )

知道獲選交流參訪團的團員時就很興奮,迫不及待想踏上絲綢之路的旅程。經過三個半小時的飛行,抵達了千年歷史古都西安,一下飛機,涼爽的空氣與臺灣強烈的潮濕空氣形成對比,中國科協與大陸的同學早已熱情的在出關口等候。遊覽車上同學們一路交流著,聽著導遊解說把我們拉到了千年之前焚書坑儒、楚漢之爭、貞觀之治,介紹了西安歷史,也道盡中國最精彩的篇章。中國人有著老君廟的精神,一步一腳印,開創許多國營企業,例如酒鋼、石油田、比亞迪汽車工業,不但有豐富的資源也有勤奮的精神,實實在在地打下工業基礎。 大陸有著名的文化遺產,孕育出特殊的科系,例如蘭州大學的敦煌學系;敦煌學系是研究著名的莫高窟,胡適說:「莫高窟是一所和尚博物館」,裡面記載著中國佛教文化,飛天在牆上反彈著琵琶,西晉、隋、唐佛教的演變,顯示各種時代的佛教藝術。要離開蘭州的惜別酒席會上,蘭州的同學展現西北方的熱情,感染了全場,酒酣耳熱之際,互道珍重,”我會記住你,你一定也會記住我”。大陸有著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史及勤奮的人民,假以時日,必能成富強,臺灣雖然先天上有些地方不足,但是臺灣有著開放的思想,如能彼此合作,有朝一日可以達成雙贏的局面。

張容慈 (東海大學化材碩畢 )

到達西安,緊接著是從未體驗過長達20 小時的火車臥鋪,對我們這群在臺灣生長的小孩來說,很難想像要睡在火車上,因此一路上很興奮很期待。這趟旅程我們去了 幾個著名景點;在大西北地區,體驗到地理課本教的:「朝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在古代詩詞裡提過:「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親自到此一遊,帶給我的震撼無可言喻。這次也參訪老君廟石油開採地,以前只聽過人家說老君廟的精神,無法體會那種感受,親自到玉門油田參觀,看到以前人開採油礦的艱辛,讓我們更有知足惜福的心,我們這代的優渥生活是前人付出辛勞得來的,所以我們也該為下一代付出努力。 大陸的學生由於競爭力很大,因此學生很上進,他們在高中階段就已經訂下人生目標,對於未來規劃已有藍圖,這是值得我們向大陸學習的;但臺灣學生的優勢在於活潑有創意,不局限於課本所教,因此有比較多的想像力,應該好好的保持這項優勢。透過交談,讓我了解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該到處走走,增廣見聞。整趟活動讓我收穫最多的就是「人」的情誼,不管是臺灣的學子們,還是大陸的同學,在這趟旅程中無微不至的照顧,留給我一輩子的回憶;這段情誼不會因為距離而影響,隨時和大家交流所見所聞,這才是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

徐筱婷 (東華大學化學博五 )

有機會與中技社和來自臺灣各校優秀的夥伴們,一同參訪交流位於陝西及甘肅二省共三所985 工程、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參觀酒鋼、BYD等世界大廠,並遊歷不少深具歷史意義的風景名勝,深感榮幸。 本以為臺灣學生相較於大陸學生,思考會較靈活,在主持活動、正式及非正式的 交流上較為活潑生動,但相處下來發現,大陸的學生也不遑多讓。沿路上我們交換兩岸文化、語言、美食,度過相較於一般旅遊團所無法達到的深度交流。此外,看著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在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及高等教育上急起直追,讓我更加清楚身處臺灣的我們,對於自己的定位和應有的目標。我認為在這個地狹人稠的臺灣,我們應更積極發展高科技的實力,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佔有一席之地。正如法國作家大仲馬所言:生活,這是一切書籍中第一本重要的書,一個有經驗的人比一個有學問的人看問題更正確。這趟參訪旅程,給了許多我在實驗室好多年都沒辦法學到的寶貴經驗。 萬分榮幸能與潘董事長及李教授一同參訪老君廟油田遺址、鳴沙山月牙泉等地,更我在中國大陸所看到的情形,並不包含出國留學接受先進思想的學子,他們在國外的表現都比我們優秀。大陸有60 倍於臺灣的人口,臺灣目前競爭的只是尚未完整發揮釋放的中國,必須時刻戰戰兢兢。臺灣當前經濟遇到的困境,是年輕人覺醒打拼,下定決心拓展視野的機會,必須好好把握。 在中秋佳夜於葡萄樹下舉杯同慶。潘董事長的風度翩翩,李教授舉手投足的美麗優雅、氣質非凡,都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仕揚 (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碩二 )

赴陸交流活動最震撼的是整個中國就像甦醒的沉睡之龍,大環境的氛圍有股飛上雲霄的動力與企圖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專為天線通訊、衛星設備發展的學校,含學碩博士生共3 萬人。長江學者、千人計畫-聘請海外華裔教授依照學期或學年任教,為高教注入新動力。經費用也很敢給,一台400萬人民幣的雷射( 陝西師範大學);國家實驗中心與設備( 蘭州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離子加速中心);約60 人的實驗團隊竟擁有一個廠房大的實驗設備。 大陸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大,高考將近一千萬人,競爭激烈,菁英有很強的企圖心與實踐力。一胎化政策,造成個人主義鮮明,自我要求甚高,態度積極進取,表達能力精準且邏輯非常有條理。中國國營事業、私人企業都有很大的就業人口需求,產業也持續成長,因而高等教育職業出路齊全。臺灣資源有限,高等教育的出路狹隘,必須靠足以遊走國際的專業技能及外語能力。此行大部分的臺灣同學就讀博士班時,都經歷過國外的博士後研究與千里馬交換,專業技能與外語能力不輸大陸學生,但在於企圖心與信心仍與大陸學生相去甚遠。在人文與生活,大陸與臺灣真的是海峽兩岸一家親,隨著中國的發展,若能進入中國市場就業與發展,將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姚詠祺 (臺灣師範大學光電科技博三 )

11 天的交流收穫滿載。企業參訪部分,從1939 年開鑿的第一口油井─玉門油田出發,看到早期中國石油發展的過程真是蓽路藍縷。嘉峪關─因為整個中國西北的鋼鐵工業的戰略布局,1958 年創建的酒泉鋼鐵帶領嘉峪關的經濟發展並建立宏偉的綠洲城市;酒業方面,紫軒葡萄酒莊園引進法、德、意等先進的設備與技術,甚至成立葡萄酒研發中心,實質奠定品牌與地位。 在比亞迪汽車(BYD) 我們看到從發展IT 電池起家( 鎳鎘電池、手機鋰電池),一路跨入汽車製造再發展到自主品牌,見識中國發展電動車的趨勢和前景。學校參訪方面,除探討彼此對於綠色能源發展政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見解與想法,更瞭解因為地域性而發展的特殊研究,如「陝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研究中心」。由於西安本是中國的文化歷史古都,保留相當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要開挖必須透過材料、化學等科學知識背景才能恢復或保護古物出土後的完整。經一個多禮拜的相處,大家都變成非常要好的朋友,甚至在蘭州與機場道別時更是依依不捨。總之這是一趟既知性又感性的旅程,透過此活動增加兩岸學子間的認識,將來無論在專業領域或是人際關係上,若能保持良好的合作與互動,未來必能為人類開創更優質的環境與更便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