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美華

參觀三峽大壩工程之後,產生如下感想。 工程面向:大壩是長江整治工程的亮點, 構想的起點被認為始自孫中山的建國方略, 於 1988 年完工運作,工程成功的將長江中上游水攔截留置,作為蓄水及調節水量之用,以人為力量減少中下游的洪氾或減少枯水的影響。此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營運是另一個關鍵性工程,總長 1 千餘公里,橫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一期工程平均調水量 95 億噸。自水多的南方引水至水少的北方,向北京及天津等大城市提供水源的服務,受水端的大城市也相應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及基金,南北互濟的配置使得城市間能夠依其特性互惠。 社會面向:三峽大壩興建工程的利益關係人,主要同時包括上游遷村的住民及下游受益的居民,二者間的權衡足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社會面的複雜性,同時包含拆遷的合理性、淹沒文化遺產及土地的妥適性等議題。在進行三峽大壩興建前後物種數量及分布的調查,包括生物多樣性及魚類經濟價值,發現捕獲量逐年減少,印證水利工程對生態棲息地的影響,而提示在工程經濟下水生生物保育的重要性。 此次交流,見識泱泱大國在經濟面及技術面的治水宏觀規模及經濟實力,及由實作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汲取經驗反饋及修正下階段的規劃工作的效率性。然而,在中國大陸做中學的適應性優勢之外,同時也看見其於生態面及社會面向的不足,如利益關係人間的權衡未有充分討論、河川生態及生物面向的忽略、江河淤積量的控制及管理等。反思台灣治水政策,宜以整體的思維規劃水質及水量的策略,達成水資源永續發展及利用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