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燃油車輛數量持續增加,提高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同時也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及造成空氣污染。以英國為例,根據英國學者1引用WHO的報告估計,空氣污染導致的壽命減損造成英國每年經濟損失約540億英鎊,其中與化石燃料燃燒有關的死亡案例中有60%是由運輸部門造成的,可見即使先進國家,交通污染問題持續是重大的挑戰。
在台灣,交通運輸貢獻了15%以上溫室氣體排放,PM2.5的排放更占30%以上,顯示台灣交通污染排放減量有其實質需求。為此,台灣由交通部規劃並推動2030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但要如何以最小成本達成最大環境效益,存在諸多挑戰。
目前國際對減碳與空污減量策略,倡議導入環境共同效益(例如電力、工業、交通部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也連帶減少其他空氣污染物)評估來優化決策過程。共同效益的概念意味著一種雙贏的策略,透過單一政策措施實現兩個或多個目標,以獲得最佳政策效益。因此,台灣包括2030公車全面電動化等綠運具政策,如可依據最大共同環境效益,對不同部門政策提出整合推動建議,將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議題將檢視臺灣交通部門之能源使用、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物排放趨勢,以及法規對交通部門之挑戰;彙整綠運具政策及技術與營運現況、挑戰與未來發展,還有對能源、氣候、空氣品質之正反影響、對環境共同效益的評估,以及不同部門政策如何整合推動之經驗;探討台灣電動公車政策之氣候與空氣品質共同效益評估策略,最後提出台灣應如何規劃以最小成本達到最大環境效益之電動公車政策、氣候政策與空氣品質政策的整合推動策略。